香港浸会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国土大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热烈庆祝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让我们一起领略祖国的城市风采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9-4-17 10:45:50 | 只看该作者



茂名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移民城市之一。和中国所有城市一样,改革开放四十年,这座位于南海之滨的“石化城”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今“滨海绿城,好心茂名”已上榜全国城市GDP百强、中国产业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百强活力城市。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茂名的城市发展见证了这句俗语。回顾茂名的城市发展轨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茂名城区商业中心的变迁,这也是茂名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17#
发表于 2019-4-19 10:39:34 | 只看该作者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梅江河上,这座山城醒了。



       梅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远处群山如黛,连绵不绝,又暗藏生机。



       40年飞跃万重山。大山还是那座大山,但梅州早已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1978年,一声春雷,惊醒沉寂的神州大地。梅州的山门也随之一点一点打开,思变奋进的客家人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走向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新天地。



       山门一开天地宽。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梅州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社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穷山恶水变金山银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075.43亿元,年均增长9.7%;人均GDP从1978年的232元增长至2017年的24623元,年均增长8.9%。
18#
发表于 2019-4-22 11:09:44 | 只看该作者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汕尾作为粤东沿海的年轻城市,是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以大开放推进大改革,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特别是汕尾建市30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大浪淘沙、拾级而上,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总的来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阶段。汕尾建市正处于这一时期,1979-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GDP总量由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4.67亿元提升到30.85亿元,但经济比较落后,总量很小。第二阶段:急流勇进、加快发展阶段。汕尾在这个阶段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到2012年GDP总量达到了607.7亿元,比1992年增长13.6倍,1993-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2.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1%,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1.2%,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步。第三阶段:新潮拍岸、奋力争先阶段。汕尾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8.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6.8%。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850.91亿元,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76.9倍,年均增长11.8%,比建市前(1987年)增长38.4倍,年均增长13.0%(见图1)。人均GDP从1978年的286元增加到2017年的28628元,增长了40.7倍,年均增长1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77亿元,比1978增长114.6倍,年均增长13.0%。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7.3:25.7:27.0调整为2017年的14.6:45.1:40.3(见图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40年间调整下降了32.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9.4个和13.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52.7%提高到85.4%,工业和服务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到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5.21亿元,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了17.7倍,比建市前(1987年)增长了7.1倍。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4.42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倍,年均增长6.5%。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建成了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果、蔬菜等集约化、规模化“三高”农业产品基地,形成了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摸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粮食总产量达44.39万吨,粮食亩产从1988年的236公斤提高到317公斤;水果亩产从1988年的318公斤提高到546公斤;茶叶亩产从1988年的69公斤提高到108公斤。

       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大踏步推进。积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发展战略,深入对接深圳全面对口帮扶,大手笔投入打造“1+4”产业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全市工业化进程稳步前进。改革开放初期,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1.2亿元,2017年达到383.59亿元,增长了213.9倍,年均增长14.8%。其中,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8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53.01亿元,年均增长16.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9.1%上升为2017年的41.5%,提高幅度比第三产业高出9.2个百分点,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信利光电集团、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德昌电子、海丰华润电厂、红海湾电厂等大型企业主导作用凸显,201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9.9%;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0.8%和19.9%。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42.8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5.8倍,年均增长13.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2.62亿元,比1978年增长369.3倍,年均增长16.4%。信息传输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尤其是旅游业,“红蓝绿古特”资源得到有效开发,4A级景区达到7家,3A级景区达到2家。2017年,旅游总收入130.23亿元,比1988年增加340.9倍,年均增长22.3%。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30.36亿元,比1987年增长260.1倍,年均增长20.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02.72亿元,比1987年增长64.3倍,年均增长14.9%。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13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7.46亿元,年均增长29.1%。
19#
发表于 2019-4-26 15:28:10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韶关市生产总值1343.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50.3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737.6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11.9:33.8:54.3调整为11.6:33.5:54.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4971元,增长3.6%,按平均汇率折算为6796美元。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33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7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7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8∶36.7∶50.5。人均生产总值4.5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7亿元。

       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218.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7∶36.3∶50。人均生产总值4.14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亿元。

20#
发表于 2019-5-7 15:15:47 | 只看该作者





       阳江,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东邻江门恩平、台山,西连茂名,南临南海,北接云浮,是珠三角的直接腹地和粤西地区面向珠三角的前沿;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下辖2个区、1个市、1个县;总面积7955.9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296.06万人。


       阳江市境内沈海高速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中阳高速公路、325国道、三茂铁路、阳阳铁路、深湛铁路贯穿全境。阳江人才较多,近代有“岭南八子”之一的南国诗人、书法家阮退之,现代有国画大师关山月,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画家黄安仁、苏天赐、陈醉,语言学家黄伯荣等文化名人。

       2017年,阳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8.63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0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87.04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588.52亿元,增长6.1%。2017年,阳江市人均生产总值达55553元,增长5.5%。
21#
发表于 2019-5-14 14:11:12 | 只看该作者



 潮起东方,浪涌南海。湛江,美丽的港城,因海而生、因海而重、因海而兴。四十年来,作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的浪潮始终在湛江大地演奏着澎湃的乐章。

  2018年,湛江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果,推动了湛江高质量发展——承办中国海博会等一系列高端展会,让湛江站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更深层次开放;开展机构改革、投资机制体制改革、金融财税和医卫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让湛江逐步构建起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外来投资;更加关注民营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发展,让湛江高质量发展获得更多的内生动力;通过塑造一支“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出实效”的干部队伍,实施更精准贴心的服务,为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广东重要发展极提供了人才支撑。

22#
发表于 2019-5-15 12:07:03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肇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小编就带大家


首先,

我们从“衣、食、住、行、用”

来看看改革开放40年以来,

肇庆居民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3#
发表于 2019-5-22 12:06:01 | 只看该作者




中山,古称“香山”,广东省地级市,全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东地区性中心城市之一、  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并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

前身为1152年设立的香山县;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县,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2018年12月,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17,2018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2名,中国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第8名。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24#
发表于 2019-5-31 11:59:28 | 只看该作者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厦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曾经的小渔村,今日焕然新生

厦 门

迎来国际化新纪元

你一定想问

是什么成就了厦门?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依靠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这场伟大变革

深刻改变了中国

也深刻改变了厦门

曾经偏僻的海防小城

在40年改革开放浪潮中

搏浪前行

蜕变成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1985年的鹭江两岸



▲如今的鹭江两岸

“厦门的发展是

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

当历史的镜头回放

我们可以清晰看到

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潮生潮涌中

领跑前行的轨迹

作为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从一片荒地中崛起,率先确立了经济特区先行先试“试验田”的角色定位,从此拉开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追风逐浪、勇立潮头的奋进大幕。



▲1981年10月15日,伴随着一声开工炮响,特区在湖里的荒野中诞生。

此后,厦门经历了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设立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实行计划单列,建设保税港区,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开展自贸区改革试验等一系列精彩嬗变。



这些工作

厦门走在全国前列

在全国率先举外债搞基础设施建设



▲厦门曾向科威特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

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健全特区金融体系



在全国最早进行政企分开试点



▲厦门港是沿海首家政企分开试点改革的港口。

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



首创保障房建设管理与立法



▲位于海沧的雍厝公寓建成后将提供3120套保障房。

率先推进“多规合一”

▲位于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多规合一’建设综合服务厅”

率先实现全民医保



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成立于1985年8月31日,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

组建全国第一家

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地方航空公司



▲厦门航空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首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航空公司。

引进全国第一家台资企业



▲上世纪80年代,高新平创办了厦门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厦门三德兴贸易有限公司。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是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要创新探索

厦门都是率先试水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阔步迈进的浩荡队列中

总能在第一方阵看到厦门矫健的身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华南理工大学论坛 ( 琼ICP备12002442号 )

GMT+8, 2024-4-19 14:41 , Processed in 0.0561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